助力中高考| “这道题明明会做,怎么又错了?”

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04日 浏览:

每当试卷发下来时,总有同学对着试卷懊恼不已:“这道题明明会做,怎么又错了?”
市四医院儿少心理中心主治医师王婷表示:这事儿不完全怪你,这是大脑处理机制带来的结果。但是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避免这种现象。

“邓宁-克鲁格效应”影响

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,指能力欠缺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,而能力高的人则低估自己。
当人们对某个知识点达到基本掌握时,容易陷入“能力幻觉”,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。过度熟悉的知识会形成认知“舒适区”,降低对细节的警觉性。

大脑优先处理新异刺激

认知心理学中的“注意力资源限制理论”认为,大脑会优先分配资源处理新异刺激。
面对简单题目时,前扣带回皮层对错误的监控功能会显著减弱。所以在解答简单的题目时,注意力处于松弛状态,会更容易犯错。


记忆的自动化陷阱

神经科学发现,熟练技能会从海马体转移到纹状体存储,形成“程序性记忆”。
这种转化使大脑能够快速调用知识,但也导致思维失去弹性。过度熟悉的认知路径会形成思维定式,让“视而不见”的错误频繁发生。

考前练习

翻出错题本

别再刷大量新题,翻出错题本,找出那些纯粹因为“粗心”“写错”而丢分的简单题。

提炼你的“失误关键词”。

在纸上列出你最高频的3到5种“简单错误”类型,并用最简短的词描述。例如:看漏“不”字、简单计算错误等。

把这张“失误关键词”贴在显眼处(书桌、床头等)。每天看几眼,像背密码一样记住它。你的目标是:一看到某类题,就条件反射地想起自己的“失误关键词”。

每天做5-10道你认为绝对会做、超简单的基础题。

做题时,你的核心目标是“零失误”。做完后,检查是否避开了你的“简单错误”。

考场实战

审题时,必须圈出自己的“失误关键词”。

解题中,在感觉容易错的地方,强制暂停,提醒自己这里需要额外注意或后续检查。

完成一道题后,进行检查。


你可以问自己:“我避开了自己的‘失误关键词’陷阱吗?否定词看对了吗?”“答题卡位置涂对了吗?”

检查完后,无论是否100%放心,全心全意投入下一题,不要纠结。

作者简介

王婷,硕士研究生,主治医师,心理咨询师。
擅长:焦虑障碍、抑郁障碍、强迫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。
坐诊时间:儿少情绪门诊-周二上午;焦虑抑郁门诊(一)-周四下午;儿少情绪门诊-单月周天下午。

预约挂号方式

可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“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服务号”预约挂号。